中國傳統(tǒng)建筑以其獨特的藝術特點和功能被世界推崇。將中國傳統(tǒng)建筑的文化元素靈活運用于現代建筑中,不僅能夠為現代建筑設計注入新的生命活力,還可以使其富含豐富的文化內涵,從而推動中華民族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弘揚。
1、臺基和屋頂的應用
皇家陵墓和宮殿建筑多有三層須彌座,目前保留完好的故宮三大殿——太和殿、中和殿和保和殿就是這樣,明成祖朱棣長陵享殿和明清皇家陵寢也都是這樣。從中國古代建筑中可以發(fā)現:在設計屋頂形式時,等級制度非常嚴格!其中,廡殿頂等級最高,主要針對的是寺廟和宮殿建筑,然后是歇山頂、懸山頂,最后是硬山頂和卷棚頂,它們面向的是園林和民居建筑。
2、斗拱和柱子的應用
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是現代設計中柱子和斗拱應用最典型的設計之一。中國館使用“斗冠”的造型,具有濃烈的中國氣韻,具有“東方之冠、鼎盛中華”的含義,同時具有“和諧共生、天人合一”的哲學意蘊。在“斗冠”造型中,使用的是斗拱和巨柱相結合的方式,在鼎器文化的基礎上,將巨柱作為背景,巨柱尺寸為18.6米×18.6米,代表著權威感和力量感,展示著中國的強大。斗拱拉直了傳統(tǒng)的曲線,在井然有序、層疊出挑的情況下,斗拱的最短處會伸出45米,最斜的地方伸長達49米,其上部斗拱結構所展現的是力量和結構美!從中國館的“斗冠”造型中可以發(fā)現,它的線條不僅簡約,而且富有力量。如果俯瞰中國館的設計,就會發(fā)現它的頂部平面呈經緯鮮明的網狀構造,如同“九宮格”一般,它沿襲了北京故宮的皇城設計思維。建筑物采用中國紅色彩,大膽的色彩運用真正展示了中國的風韻和審美特色。中國館的整體造型借鑒了夏商周時期的鼎器文化和天人合一等思想,在傳統(tǒng)中華文化精髓的影響之下,進行創(chuàng)新性拓展。整個造型既有力量感,也有現代含義。
3、藻井的應用
藻井具有很多形式,其中井心圖案富含深意,它在建筑物當中既有裝飾效果,也有良好的功能意義。比如調整室內空間,打造良好的主題氛圍。在當代建筑設計之中,很多設計師都會用到古建筑當中的藻井,典型的有蘇州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當中的宴會廳。這些經典的設計無不從其特色和需求出發(fā)。例如人民大會堂宴會廳為展示中國莊重大國形象,在設計時,設計師結合唐代敦煌藻井的裝飾藝術,將傳統(tǒng)蓮花作為核心元素,整合通風、照明要求和建筑結構加以設計,不僅富含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元素,還蘊含濃烈的當代氣息。在應用藻井時,人民大會堂也保存了藻井最初的特點。在建筑大師貝聿銘的指引下,蘇州博物館在應用藻井時突破了藻井圖案的桎梏,屋頂使用的是“玻璃+木架構”的方式,考慮到采光方面的需要,整體風格簡潔大氣,富有蘇州園林的氣韻風格。在設計現代建筑時,科學使用藻井已經被設計師關注,藻井不只是天花板的裝飾物,同時其也可以與通風和照明設備相結合,以避開照明設施在建筑布局中的模糊與尷尬。
4、瓦當的應用
在現代設計當中,科學使用瓦當,能夠讓瓦當成為裝飾藝術,從而為現代建筑藝術注入新的活力。比如在圖案造型方面,瓦當的簡練能夠在既定的空間中渲染內涵。在建筑設計期間,可以借鑒瓦當的圖案和條紋。經過代代相傳,瓦當圖案簡潔凝練,富有生機。對于當代建筑設計而言,設計者可以借助瓦當圖案中的象征意義和內涵,從設計環(huán)節(jié)中選取恰當的瓦當圖案,從傳統(tǒng)瓦當紋飾當中找出富有象征意義的設計對象,而不是將關注點放在圖形的“形”設計中。
5、夯土的應用
相關考古資料顯示,在四五千年以前,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夯土修筑城墻。發(fā)展到北宋,夯土筑墻技術又有進步,北宋著名建筑學家李誡編著《營造法式》,這本書詳細地闡述了夯土筑墻的操作方法。隨著福建土樓的興起,傳統(tǒng)中國建筑夯土技術被推向了高峰。版筑夯土將木板作為模板,內部用灰石和黏土進行填充,每層都用杵進行夯實填筑。近代中國的建筑師王澍與張永和等人,一直將精力放在夯土建筑的調研和分析上,現代夯土墻不斷改良,傳統(tǒng)夯土墻耐久性不良和強度低等問題得到解決,夯土墻遇到洪水和大雨容易坍塌等問題逐漸被克服。夯土建筑作為聞名中外的綠色建筑,具有冬暖夏涼、綠色環(huán)保、造價便宜、親近自然等優(yōu)勢,這也為中國傳統(tǒng)施工技藝注入了新的能量。